琴声聚乡情 古韵传八方——梁治荣和他的乐器世界

发布日期:2021-07-30 10:14   作者:   来源:文艺柳州   打印正文

牛头琴(受访者提供)
角基琴(受访者提供)
牛腿琴
梁治荣手中拿着改良后的乐器与老式乐器对比。
梁治荣在他的工作室中。(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全媒体记者李红梅摄)
梁治荣在演奏他改良后的乐器。

○○全媒体记者 李红梅

市龙潭公园的民族乐器馆在公园幽静的一角,是一幢古色古香的两层楼房,里面摆放着广西的少数民族乐器200多件,一楼是梁治荣的乐器研制工作室,二楼是向游客开放的乐器展示馆。

“芦笙头”的儿子

痴迷民族乐器

“我这大半生与民族乐器结缘,离不开父亲的启蒙影响。”梁治荣1967年出生在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乡一个民乐世家。侗族人喜欢音乐,逢年过节都会举行侗歌表演。他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芦笙头”,也是民乐制作技艺的手工匠人,平日除了忙农活,就是在吹奏乐器、制作乐器。

耳濡目染,梁治荣也对乐器演奏、制作产生了浓厚兴趣,7岁时他开始学习吹芦笙、吹侗笛、弹侗族琵琶,还经常和伙伴们一起上台表演。12岁后,他逐步学会制作侗笛、琵琶、牛腿琴等乐器。当同龄的小伙伴们都出去玩的时候,他却在家埋头制作各种乐器,并想方设法研制出音质优美、共鸣效果好的民族乐器。为了找到密度高、材质硬的木料,他曾天不亮就徒步三四十公里山路,到贵州山区寻找椿芽、老杉木等好木材。

23岁那年,吹拉弹唱、维修乐器样样精通的他被选入三江县的民族艺术团。27岁时,拥有特殊才能的他,被引进到市龙潭公园,担任侗族表演队的队长、编导和乐器的维修制作。

让失传角基琴重新“歌唱”

“祖辈们曾经使用过的很多乐器都失传了。如果那些乐器还在的话,侗歌的演奏将更加丰富多彩。”父亲说过的话,梁治荣一直牢记心中。2001年,随着龙潭公园民族艺术团的组建成立,他为侗族传统民族乐器的式微忧心。

他想,为什么不尝试抢救开发失传的民族民间乐器呢?

开发失传的乐器没有模型可循,梁治荣就深入侗乡,到一个个侗寨去拜访老艺人,根据他们口述的形状及长宽高等数据,加上自己对侗族民乐的理解,自行设计、制作乐器。光是角基琴,他就用各种材料设计制作了10多把模型,最终让失传200年的角基琴重新“歌唱”。“我暂把它称为第一代角基琴,因为以后我将会对它进一步研制提升,还会有第二、第三代角基琴。”

梁治荣也对现有民族乐器进行改良,在提升音色、扩大音域和外观美化上创新,结合声学、力学、美学的一些原理,在这里增几个孔,加个音柱,在那里加一个牛头或牛尾及侗族元素花纹,让乐器的声音更好听,外观更上档次,以适应现代表演的需要。

牛头琴是他改良创新的乐器,借鉴侗族传统琵琶为蓝本,为增强音质的亮度在琴箱内增设音柱,保障了余音的完美,极富民族韵味。把琴头设为牛头状,加强了外观工艺审美性。

迄今为止,经梁治荣抢救性挖掘挽救的民族乐器就有20多件,被他创新改良的侗族牛腿琴、水族牛角鼓等侗、苗、瑶、壮等民族的多种款型乐器100多件。

民族艺术需要守护传承

“民族文化艺术是独特的,需要守护和传承。”梁治荣30多年来致力于民族乐器的挖掘、研制,躬耕不辍,其创作研制的民族乐器曾被选送至北京、香港等地展出,获得了不错的成绩。他本人也曾到过北京、日本、香港等地演出,还上过央视《群英汇》节目进行民乐演出,受到了欢迎和关注,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民族音乐的美妙和魅力。

梁治荣认为,传承民族文化需要年轻人来接力,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接触并喜欢上民族文化。

而值得欣喜的是,如今,在传承民族文化的路上他并不孤单。十年来,他在龙潭公园民族艺术团共培养出10多个徒弟,个个都精通演奏、能制作多种民族乐器。我市一些喜欢民族音乐艺术的年轻人,拜他为师,每周都到他的工作室向他学习民族乐器的演奏和制作。

这两年,梁治荣还积极加入到我市一些学校的民族文化研学项目中去,把民族乐器引进校园进行传授,希望把民族文化的种子撒播到孩子们的心中。

人物简介:

梁治荣,男,侗族,现任市龙潭公园民族乐器馆馆长、民族艺术团艺术总监。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曾获“广西工艺美术大师”“广西民间工艺大师”、柳州市“十佳民间艺人”“柳州工匠”等称号。自幼受父亲影响痴迷民族乐器,专注民族乐器的研制,多次参加市级、区级、国家级主办的工艺展,作品屡次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