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同音心相连:侗族作家杨仕芳报告文学《新声》出版发行

发布日期:2024-04-19 09:45   作者:   来源:   打印正文

近日,广西侗族作家杨仕芳的报告文学作品《新声》,由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搞好民族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新声》正是一部以小切口展现大时代的作品,以桂黔交界大山深处的乌英苗寨妇女学习普通话的经历和收获,体现奋斗精神的内生力量,展现学好普通话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承民族文化、乡村振兴上发挥的巨大作用。

受经济、地理位置、习俗观念等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之前出生的乌英妇女基本未能接受学校教育,只会说苗语。新时代的新声吹进苗寨,唤醒了这群乌英妇女心中的读书梦。2019年11月,柳州市针对实际,启动了“双语双向”助力脱贫攻坚活动,即对柳州市存在普通话交流困难的少数民族群众进行普通话培训,而对不会说当地少数民族语言的部分乡镇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员进行民族语言培训,既能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普通话水平,又能提高民族地区扶贫干部的“双语”能力,继而打破语言交流阻碍,能够及时向少数民族群众宣传惠民政策,激发他们的脱贫内生动力。

乌英夜校班就是“双语双向”培训这棵大树所结的沉甸甸的果实,让从没上过学的苗寨妇女学会了普通话,为她们架起与外界交流的桥梁,也为她们打开了另一扇洒满阳光的大门。2020年3月开始,乌英苗寨聘请节假日返乡的大学生、寨老等为老师,以新编苗歌、古诗词苗语新绎等创意方式,为乌英妇女提供普通话、舞蹈、音乐等培训课程。妇女们朝夕相处,晚上一同上培训班学知识,白天一起种高粱、护果树、养田鲤,建立了深厚的姐妹之情、同窗之谊,被老师们亲切地称为乌英“大”学生,在脱贫致富路上撑起了“半边天”。

在1300多天里,有100多位老师,为妇女们上了800多节课。妇女们从不会说普通话到能进行日常交流,会唱十几首红歌,背40多首古诗,再到会用诗歌表达生活;从大字不识到会写日记,与外界交流的意愿、能力明显提升,带动苗寨移风易俗,推动产业发展,同时传播了苗族亮布、芦笙等优秀民族文化。与此同时,驻村干部扎下根来,向妇女们学习苗语,拉近了干部和群众的心,加深了彼此之间的情谊,共同奏响了同心圆里的芦笙曲。

书中的主人公梁足英是20世纪70年代生人,家中有五个兄弟姐妹,她是家中的长女,当年并没有机会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如今,梁足英已经能够比较流利地用普通话表达自己的想法。2020年,她被选举为桂黔乌英苗寨妇联主席、妇女业余消防队队长。她发自内心地感慨:“我觉得好像人生再来了一次。”70岁的梁英迷是梁足英的阿妈与同桌。她笑着说:“不上课,我就像八十岁一样;只要上课,我就像十八岁。”苗寨女大学生潘木枝从大一的假期开始为妇女们上课,大学四年的假期均是如此,她是乌英新一代女性的代表。她深有体会地说:“读书不只是为了走出去看到别人,也是为了让别人走进来看到我们。”

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是广东廉江市的对口帮扶单位,两地紧密互通,谱写粤桂协作谱新篇章。廉江市的支教老师说:“廉江有海,乌英有山,合在一起就是‘海誓山盟’。”他们还邀请苗寨妇女到廉江去看大海,让身在大山的妇女第一次听到了大海的声音。山海相连情相依,情谊早已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丁晓原评价说:“《新声》可以说是一种以小见大的主题写作,它与中华民族现代化建设的大旨息息相关。以乌英苗寨这一个案例典型的深度叙写,反映‘双语双向’培训活动的开展及其意义,其意义包括但不限于它对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助力,更深远的意义还体现在它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需的‘语言共同体’建设这一基础性层面。”

中国作协创研部研究员胡平认为:“杨仕芳彻底了解了梁足英一家人的精神历程,才能够将苗族妇女渴望求学的心情描写得沁人肺腑。不仅每个重要人物的相貌得到真切呈现,他们日常生活、劳动和学习的场面得到现场记录,山寨的地貌、河流、阁楼和节日庆典的景象等也得到直观反映,扩大了报告文学的体裁优势。”


作者简介:杨仕芳,侗族,1977年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花城》《山花》《民族文学》等刊物,部分作品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新华文摘》等选刊转载,出版有《而黎明将至》《故乡在别处》《阳光穿过我们村庄》等多部作品。曾获广西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花山奖”、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等。




@版权声明:作者版权受法律保护
来源:广西云客服端
值班编辑:罗    琴
责任校对:骆建宗
  审核领导:唐    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