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文联动态

喜报!我市美术家张同刚、李欢、徐华美术作品入选“迁想妙得”中国画作品展

发布日期:2025-07-02 17:15   作者:   来源:柳州文联   打印正文




4月19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宿迁市人民政府、江苏省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的“迁想妙得——中国画作品展览”在江苏省宿迁市博物馆开幕,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屈健出席开幕式并致词。
据悉,展览共收到投稿作品5000余件,最终评选出入展作品242件。入展作品以中国画为载体,汇聚国内知名画家,涵盖山水、花鸟、人物等不同传统绘画门类,力求从不同角度、系统展现新时代中国画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的创新探索。张同刚、李欢、徐华3位柳州美术家的3幅作品入选展览。


创作者介绍

入展心得


张同刚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二级美术师,现任柳州画院党支部书记、副院长,柳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首批广西艺术基金项目获得者。《欢乐侗乡》等12件作品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专业展览,《侗乡热土》入选中国国家画院主办的第七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侗乡多耶》等8件作品入选广西艺术作品展,《第一书记》等20余件作品在省级专业展览中分获金奖、银奖、二等奖、优秀奖及入选。《百藕丰收》获第四届“美术龙城”柳州艺术作品双年展金奖。5篇学术论文发表在《中国文艺家》等美术类专业期刊。《侗寨欢歌》等9件作品被广西美术馆、江西省美术馆、广西书画院等省级美术专业机构收藏。

▲张同刚《翠韵苗乡》180cm×180cm


创作思路分享


一、灵感溯源:苗乡之美引笔端

创作《翠韵苗乡》,源于作者多次深入苗乡的亲身感悟。踏入苗乡,那依山就势、错落有致的吊脚楼,若聚落隐于层嶂;郁郁葱葱的林木与层叠山峦相融,构成独特生态。苗乡的自然本真与人文底蕴,像无声的召唤,催作者以笔为媒,定格这份宁静又充满生命力的美,让观者透过画面,触摸苗乡的灵魂 。


《翠韵苗乡》局部图一


二、创作表达:以笔绘意传情

  (一)构图经营

采用山水与建筑交融的满构图,打破常规山水布局。将苗乡吊脚楼巧妙嵌入山峦林木间,建筑与自然相互穿插、呼应,营造出 “山中有居,居隐山中” 的沉浸式空间,凸显苗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格局,让画面既有山水的宏阔,又有人居的温度 。


《翠韵苗乡》局部图二


  (二)笔墨运用

以中国画传统笔墨为根基,用淡墨、青绿等色调铺染山峦林木,求 “翠韵” 之轻盈灵动;建筑勾勒则稍重墨线,强调轮廓与质感,使苗乡建筑在山水晕染中清晰可辨。笔墨干湿、浓淡交织,让画面层次丰富,既保有传统山水的审美,又呈现苗乡独特风貌,借笔墨传递对苗乡的赞颂与敬畏 。 


《翠韵苗乡》局部图三


  (三)意境营造

力求营造 “静、雅、和” 的意境。画面中,山林的静谧、建筑的古朴,加之留白处隐含的朦胧气息,共同构建宁静氛围;色调的清雅、线条的节奏,传递出苗乡的人文雅韵;而山水与建筑的交融,实则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映射,诠释 “和” 之境界,让观者在画中感受苗乡的精神内核 。


三、创作深化:探寻突破与成长

在创作过程中,作者也在不断审视自我,寻求提升。比如在建筑细节的刻画上,虽强调了轮廓,但与山水笔墨的融合度仍有挖掘空间,未来可尝试让建筑纹理与山林肌理更自然呼应;色调运用上,可探索更独特的色彩组合,突破固有模式,赋予苗乡景致更具个性的视觉符号。同时,想进一步深入挖掘苗乡人文故事,将民俗元素更巧妙融入画面,让作品不仅有视觉美感,更承载深厚文化叙事,以持续拓展中国画表现苗乡题材的深度与广度 。


李 欢

美术教师

广西美术家协会会员

广西中国画学会会员

广西女书画家协会会员

柳州市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

柳州市美术家协会宣传部部长


美术作品多次入选国家级、自治区级、柳州市级展览并获奖,作品《丝路•静港》被美术馆收藏;2025年作品《苗乡颂歌》入展由中国美协主办首届中国乡土绘画作品展;2023年作品《苗寨绣新篇》获广西农民画大展三等奖,2024年作品《苗乡颂歌》获广西农民画大展二等奖,作品均获广西书画院美术馆收藏;2024年国画作品《宁静的北部湾》入展广西艺术作品展,2024年作品《五菱童行》获柳州艺术双年展优秀奖,2024年被评为“柳州市先进文艺工作者”。2023年作品《暮染胭脂摇春意》入展发现雁山广西美术作品展。2022年作品《致敬白衣天使》入展第二届广西工笔画大展。2022年作品《向着幸福出发》入展广西中国画人物大展。2022年作品《致青春•支教行》入展广西艺术作品展

▲李欢《丝路•静港》210cm×220cm


创作思路分享


一、灵感溯源:

    《丝路•静港》这幅作品主要描绘的是暮色里宁静的北部湾,海面难得的平静,大部分的船舶停靠在这里,画面中的船,清晰可见每支桅杆,迎风扬起的风帆、展开的渔网、救生圈、螺旋桨、牵拉绳…空间逐渐被一种叫做辛勤的东西填满,画面中的船舶细节刻画细致入微,线条感和空间感利用饱满充实。画面以蓝,白为主色,营造出安静、祥和、温馨的渔港之夜。



二、创作思路与技法:

当艺术家的笔触遇见浩渺无垠的海洋与壮观的船舶,一幅幅色彩鲜艳的航运主题绘画就此诞生!眼前的作品仿佛是一首未完的航海史诗,满载着勇敢与冒险,繁荣与挑战,生动刻画出中国航运的独特魅力。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笔墨技法诠释了渔业,渔港等主题传达出一种强烈的生命力和奋斗精神。作品画面分割为三个块面,运用线描技法为核心表达,以墨色作肌理,由疏密有致的渔船组成,大面积使用中国古典颜色花青色与船身的焦茶色形成强烈对比。笔墨:重点在“痕”!大量运用枯笔、渴笔、皴擦(如斧劈皴、折带皴)表现木质的老旧、开裂、风化和修补痕迹。墨色层次丰富,焦、浓、重、淡、清并用。色彩偏于沉稳(赭石、花青、墨色为主),只在局部点缀旧日残留的鲜艳色块或新船的亮色。仔细的刻画木纹、铆钉、绳索、渔网残留、海蛎壳附着等细节,赋予其“故事感”。


《丝路•静港》局部图一


《丝路•静港》局部图二


《丝路•静港》局部图三


意境里传达时光流逝、岁月沧桑的感慨,也暗含渔民坚韧不拔的生命力,以及新旧交替的时代变迁。画面沉静而富有力量。营造静谧、空灵、略带神秘感的诗意氛围。突出北部湾夜色温柔的一面。


徐 华

美术教师

李可染青年画院院聘画家

中国女画家协会会员

广西美术家协会会员

广西中国画学会会员

广西女书画家协会会员

柳州市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

柳州画院紫荆花画会副秘书长


美术作品多次入选国家级、自治区级、柳州市级展览并获奖,2024年3月美术作品《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被广西美术馆收藏并于国庆节在广西美术馆公众号进行专刊推送;2019年美术作品《紫气东来》被柳州日报社收藏;多幅美术作品分别在南国今报、广西文联网、柳州日报等新闻网刊登;2024年被评为“柳州市先进文艺工作者”。

▲徐华《圩日熙熙》230cm×197cm


创作思路分享


这幅作品主要描绘的是柳州市青云菜市的烟火盛景,作为土生土长的柳州人,从灵感迸发、艺术创作到反思沉淀,每个环节都是作者对柳州的时代发展与城市活力的观察和感受。


圩日熙熙》局部图一


一、灵感溯源:市井烟火启创作

这幅作品的创作灵感源于柳州市青云菜市这一文旅地标。近年来,青云菜市从传统农贸集市蝶变为网红打卡点,其背后折射出文旅产业的蓬勃生机。作者多次置身于菜市的喧嚣中,目睹线上网红主播架起手机,将热气腾腾的螺蛳粉、琳琅满目的特色小吃展示给屏幕另一端的观众;见证线下商户忙碌地招呼食客、打包特产,快递员穿梭其中寄送美食;感受壮乡群众身着民族服饰赶圩交易的热闹氛围。这些极具时代特征的场景,像跳动的音符,奏响了文旅复苏与经济繁荣的乐章,驱使作者以画笔为媒介,将这份充满现代气息与地域特色的鲜活画面凝固,记录时代发展的生动印记。


《圩日熙熙》局部图二


二、创作表达:匠心构图展繁华

(一)构图经营

在构图上,作者采用动态交织的几何构图方式,打破惯有的透视习惯,巧妙构建平面空间。画面中,将直播区域、美食售卖摊位、货物装卸点、快递收发处与赶圩人群进行有机组合。通过人群的疏密、动作的方向、人物的留白处理引导视线流动,形成富有节奏感的叙事动线。直播设备、商品摊位、人物动态相互穿插,既展现出市场的热闹拥挤,又通过有序的排列避免杂乱,生动呈现出“熙熙攘攘却井然有序”的场景,凸显出文旅消费场景中各元素的协同与活力。


(二)技法运用

运用线描技法作为核心表达手段,墨色制作肌理,以简洁流畅的线条勾勒人物形态与场景细节。线条粗细、疏密变化丰富。同时,注重画面留白处理,在人群密集处适当留出空白区域,既营造出空间的通透感,又给观者留下想象空间,让画面在紧凑与疏朗间达成平衡,如同呼吸般富有韵律,契合“圩日”热闹却不压抑的氛围。


(三)主题呈现

通过场景与人物的刻画,着力表现文旅复苏、网红经济与消费繁荣的主题。画面中,身着少数民族服装的网红直播架起了线上线下的桥梁,线下售卖与快递物流则是经济循环的关键环节,群众的赶圩活动彰显地域文化特色。三者相互交织,直观展现出文旅产业如何通过线上推广吸引流量、线下消费带动经济、文化底蕴增添魅力的发展逻辑,让观者深切感受到时代浪潮下城市经济的蓬勃发展态势。


三、创作深化:反思探索求突破

在创作完成后,作者对作品进行了深入反思与总结。在人物动态刻画上,虽已表现出各类人群的行为特征,但人物造型特点不够突出,部分人物互动细节还不够生动,未来可加强人物造型特点的思考,及人物之间眼神、手势等细微交流的描绘,让画面故事性更强;在线描技法运用方面,可尝试融入更多装饰性线条元素,增强画面的艺术表现力与视觉冲击力。此外,还希望进一步挖掘青云菜市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与市井人文情怀,将更多具有柳州特色的非遗元素、民俗风情融入画面,让作品不仅是对当下繁荣景象的记录,更成为承载城市记忆与文化内涵的艺术载体,从而提升作品的思想深度与艺术价值。





@版权声明:作者版权受法律保护
来源:柳州市美术家协会
值班编辑:罗   琴
责任校对:骆建宗
   审核领导:蒋    玉